本网讯 (记者 汪永安)“我们创制了4万多份双单倍体白菜育种材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不结球白菜单倍体育种基地。”近日,在和县台创园内的安徽省皖江蔬菜技术产业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承刚指着低温柜中保存的育种材料告诉记者,目前育种材料的数量还在以每年1万多份的速度增长。
为破解优异种质匮乏的“卡脖子”难题,推动和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和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基地+项目+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机制和“常驻专家+地方专家+专业人才输送+地方技术人员培训”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园艺学院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累计收集国内外不结球白菜种质2223份,建立了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不结球白菜(乌菜、小白菜)种质资源库。创制出国内外最大的乌菜、小白菜双单倍体(DH)群体(4万余份),筛选鉴定出优异种质材料825份,其中耐逆、抗病等优特异种质材料317份。创制出雄性不育系23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我们突破了传统育种周期长、精准性差、选择效率低的技术瓶颈。首次创制高出胚诱导系,诱导顽固型材料出胚率达8.2至187.6胚/蕾,提高2至40倍,攻克了胚胎发生受基因型限制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不结球白菜单倍体工程化开发。”在和县蔬菜育繁种基地,正在指导学生做育种实验的安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袁凌云告诉记者,通过构建“多目标性状聚合+单倍体快速纯合+多标记筛选鉴定”育种技术,优异育种材料创制效率提高4倍以上。
利用单倍体工程化育种技术,以不结球白菜(乌菜、小白菜)种质资源为基础,科研人员创制了31个突破性的耐寒耐抽薹高Vc型、耐热耐湿抗病型、宜机化型等多优异性状骨干亲本材料,进而培育出耐寒耐抽薹冬春新品种6个,具有株型紧凑、品质优、产量高等冬春栽培需求特性,产量较主栽品种平均提高10.2%,缓解了冬春叶菜“春淡”;耐高温高湿抗病的夏秋新品种5个,具有小棵成型、生育期短、品质优等夏秋栽培需求特性,产量较国外进口耐热品种平均提高9.4%,缓解了夏秋叶菜“伏缺”。上述品种成为南方多个主产区主栽品种,有效抵御“洋种子”冲击。“我们还选育宜机化品种2个,抗病性强,产量较对照提高9.2%,适宜近地面机械化铲切。”汪承刚教授说。
近3年,安农大科研团队在全国累计推广不结球白菜新品种1397.7万亩,占种植面积22.2%,总产值752.0亿元,农民增收79.8亿元;其中,在安徽省累计推广331.5万亩,占种植面积55.3%,总产值191.1亿元,农民增收19.3亿元。